知乎上有一个热议问题叫:“读书的人与不读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其中一个热门回答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天龙八部》里读到阿朱阿紫的时候,会觉得这不过是寻常名字。 读书的人会说,有个成语叫“恶紫夺朱”,结合小说情节来看,金庸这两个名字取得真有意思。
普通人听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中国风,真美。读书的人会说,古代烧窑技术落后,无法控制湿度,天青色这种美丽的色彩需要等到难得的细雨天气才能烧出,这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颇有韵味。
会读书的人,让人“害怕”
会读书的人,真让人“害怕”!而董卿,就是这么一个让人“害怕”的存在!
董卿这两年因为在《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出众的表现被观众盛赞,她的主持风格非常有特色,经常在主持稿中引古博今。
面对从小离家在外谋生的选手,他为了教会女儿背诗,于是将诗词谱成曲。董卿听到他的故事送上了叶赛宁的诗《我记得》:
当时的我是何等的温柔,我把花瓣洒在你的发间,当你离开,我的心不会变凉,想起你,就如同读到最心爱的文字,那般欢畅。
当得知一位选手的父亲是盲人,但却保持着每天阅读盲文的习惯,董卿有感而发道:
上天给了我浩瀚的书海,和一双看不见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董卿,正如网友发出的感叹:真是气质美如兰,一颦一笑,一字一句都散发着魅力!
而董卿这种魅力与她喜爱读书有关。
董卿曾透露她的父母从小对她的教育十分严苛,从她开始识字起,父亲就督促她每天抄古诗词、成语,然后背下来检查。上了小学,父亲会给她列很多书单,要求她必须读完多少书,并摘抄书中精彩的句子……
所以,有远见的父母,对孩子都比较“狠心”。董卿坦言,正是因为当年父亲的严格要求,让她养成了坚持阅读的好习惯。
董卿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早在中学时,董卿就开始三五天读一本名著。即便工作再忙,董卿每天都会保证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最高级的保养品不是昂贵的化妆品,而是世界经典名著。
如何引导孩子培养阅读习惯?
《人民日报》的刊文上曾说,初中掉下的成绩,可能都是小学欠下的阅读账!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如何引导孩子培养阅读习惯?让孩子做一个厉害的人?
1. 爸妈做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
- 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
- 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 经常在工作、家务或很累的时候,把手机或平板给孩子当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一直在经过模仿、复刻你的行为和习惯,你怎样去做事,他就会怎样。
董卿说:其实,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就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总觉得,我还应该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也有尊敬,他能从你身上学到一些好的品质,我不想放弃我继续成长的可能,因为我不想他,我就变得止步不前。
孩子长大以后,学校是传授知识的摇篮,社会是锻炼他们的环境,而家庭是一个人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
建议爸妈们除了别总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产品之外,还应该拿起书本去阅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另外,这样的亲子时光是不是更加温馨,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
父母如果以身作则,孩子自然会不断地向父母靠近,无需每天耳提面命。
2. 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阅读环境真的很重要。
常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他的阅读量会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沉浸在书的海洋,周围的孩子都在认真看书,这些积极外部因素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所以,家长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让孩子多多浸渍好的影响。
当然,家里还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爸妈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单独的书柜,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书籍,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
当然,书当然不限于书架,最好能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合适的书去读。
以前见过一个极好的做法:
有个爸爸为了鼓励女儿读书,为她搭建了一个“专属的阅读空间”,布置的如同童话森林,孩子非常喜欢一个人坐在童话森林里,安静地读书。
还有位妈妈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女儿刚出世时,家里居住面积小,书又多,她的儿童床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书,就这样女儿一天天在书堆上长大,她没有弄脏、弄折一本书。
她似乎对书有一种眷恋,长大了她从不挑吃挑穿,她的漂亮衣服比别人少,但她的各色藏书比别人多,她可以从书柜里为你精选出不同题材的美味佳肴。
3. 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阅读的种子是在家庭里播下的。《朗读手册》引用了一首诗:“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阅读是让孩子有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阅读能力、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从家庭开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童书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都悄悄地藏在一个个人物、动物的命运里,借此构建起孩子的价值观。最初的阅读是亲子共读,是父母读给孩子听,因为孩子不认字,阅读更多的是从图画入手。
儿童最初是通过图画认识这个世界的。童书不仅有价值熏陶的作用,还有治愈的作用,孩子要解决什么问题,都有相应的图书,看了之后比说一万句教训的话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儿童时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今后会主动找书读书。
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零食,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零食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读了一些糟糕的书,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
4. 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可“做媒”
阅读不能强迫,要适当引导。
虽然前面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看电视,但是有选择性看一些还是需要的,特别是一些经典原著改编的电视电影。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孩子直接读原著当然是最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乐意的话,可以先用接受度较高的电视电影来“做媒”,吸引孩子去读原著。
见过这样的例子:一位家长很想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小时候看《西游记》连环画的乐趣,但是孩子不喜欢看。后来他就先给看了几集《西游记》的电视剧,孩子的兴趣马上上来了。但是他有技巧性地告诉孩子,再看后面的需要等,孩子等不及,就抓起连环画先看起来。
5. 鼓励孩子听后读后说说自己的看法
输入之后,输出同样非常重要。
在孩子阅读书籍之后,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来增强孩子思考能力、沟通和表述能力。
如果孩子只是一味地阅读,所看的书可能只是堆砌在脑中的信息。如果家长能鼓励他说出自己的读后感,在他表达之前实际上他经历了一次深度的思考;在他表达的过程中,他也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这对他后来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有位爸爸是这样做的:
每次我让孩子看书,他都以功课忙为理由,一律拒读。但我却找到了他的一处软肋,就是他的作文差。
一次他在写一篇作文之前,我先让他看了一本书,读一遍,记一遍,让他将所有能理解的词汇尽量恰如其分地用在作文中,结果,老师的评判是‘语言生动形象’。
于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写好文章的方法,自己便主动找书来读。
6. 阅读不能急功近利,要静等花开
阅读是一辈子的修行。
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或直接的效果,很多时候它都是一项隐性技能。所以,家长千 万要抛弃通过短时间阅读迅速达到某种效果的想法,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近期多读几本书就能马上写好作文了。
事实上,孩子大量阅读的效果可能会在初、高中才能明显体现出来。日积月累的阅读培养了孩子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这项基本能力的提高将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写作。
孩子读书越多,知识和知识之间能够产生的连接就越多,也许某一天能出现爆炸式的绽放。
所以,让孩子坚持阅读,总有一天会开出最美的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