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月5日
惊蛰节气,破土而至
天气转暖,渐有春雷。
在传统农耕时代
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亲爱的爸爸妈妈
记得和孩子一起做这几件事
共同期待这个春天带来的惊喜
给孩子说说惊蛰的含义
惊蛰,古称“启蛰”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就是
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小动物
“春雷响,万物长,春耕忙”
惊蛰后,雨水渐多,
乍暖还寒,春雷始鸣。
我国古代的人们非常重视惊蛰节气
因为惊蛰一到
忙碌的春耕就要开始了
给孩子讲讲惊蛰三候
古时候人们观察大自然变化
把惊蛰分为三候
有诗云
《惊蛰三候》
桃花始绽叶蓁蓁,
宛转莺歌透绿荫,
极目碧霄无鹞影,
斑鸠误做隼鹰身。
一候桃始华:满园的桃花盛开
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
桃花的花芽在严冬时蛰伏,
于惊蛰之际开始开花。
诗经有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形象地描绘了此时的景象
二候仓庚鸣:黄鹂开始鸣叫了
仓庚鸣,庚亦作鹒,
仓庚鸟就是黄鹂,
黄鹂鸟开始鸣叫求偶了。
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
嘤其鸣,求其友。
三候鹰化鸠:老鹰变成布谷鸟
鹰,鸷鸟也,鹞鸇之属。
鸠,即今之布谷
《章龟经》曰:
仲春之时,林木茂盛,
口啄尚柔,不能捕鸟,
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
古人认为此时因为鹰的捕食能力弱,
变成了鸠(布谷鸟)。
和孩子一起了解惊蛰习俗
祭白虎,化是非
民间传说“白虎”为
口舌之神、是非之神
每年惊蛰这天白虎都会出来吃人
碰到它即使没有被吃掉,也会生活不顺
为了让白虎在惊蛰时不再出来吃人
百姓们在这一天用纸绘制的白老虎来祭祀
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表示白虎吃饱了
这一年再也不会有口舌是非了
吃梨子,益脾胃
民谚有云
“惊蛰吃了梨,一年有精神”
惊蛰前后,气候比较干燥
人们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
所以民间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梨可以生食、蒸、榨汁或者煮水
吃梨有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能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炒豆子,驱虫害
惊蛰这天,一些地方有
吃炒豆的习俗,又称“吃虫子”
把浸泡过的黄豆放在锅中爆炒
炒熟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
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
一家人比赛,看看谁吃得快,嚼得响
就祝贺他消灭害虫立了功
古人讨厌虫子带来瘟疫,破坏庄稼
因此才有这个“吃虫子”的习俗
与孩子一起阅读惊蛰诗词
诗人们,也喜欢惊蛰,
他们欣喜于万物复苏,
他们爱这惊蛰时的春风小雨。
当惊蛰来临时
诗人们又会有怎样的体会呢
《春晴泛舟》
宋代: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惊蛰这天,陆游泛舟游湖,春天来了,万物一新,陆游感慨自己虽然年纪大了,却也不想错过这美丽的春日景色。
《惊蛰日雷》
宋代:仇元
坤宫半夜一声雷,蛰户花房晓已开。
野阔风高吹烛灭,电明雨急打窗来。
顿然草木精神别,自是寒暄气候催。
惟有石龟并木雁,守株不动任春回。
春雷阵阵,花儿开放,野阔风高,电明雨急,这就是惊蛰春雷。
《观田家》
唐代: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惊蛰,是春耕的开始。俗语说: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是播种希望的时节。
《甲戌正月十四日书所见来日惊蛰节》
宋代:张元干
老去何堪节物催,放灯中夜忽奔雷。
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诗人形象地形容了惊蛰时鸟虫萌动的现象:春雷乍响,龙蛇、蚯蚓、虾蟆都跑出来了。
《菩萨蛮·春雨》
宋代: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
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
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
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惊蛰是伤春的时节,乍暖还寒,记得添衣。
《幕客云日为惊蛰节然有作》
明代:孙承宗
谁负旋乾手,当春起蛰虫。
鱼龙惊寂寞,天地喜昭融。
墐户身方远,昂霄意已雄。
俗聋谁与破,予欲问丰跂。
谁的乾坤手,让蛰虫惊起,天地一片春意融融。惊蛰,是另一个希望的开始。
惊蛰
一声春雷
蛰虫萌动
一切都预示着新的希望